中国好茶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好茶百科

好茶百科

带动就业1286万人年产值近3000亿元——湖北省第四批十大劳务品牌亮相

中国好茶网2023-03-15好茶百科雍正吃茶叶蛋
平安福茶叶泡袋,雍正吃茶叶蛋,茶叶容易沉底,带动就业1286万人年产值近3000亿元——湖北省第四批十大劳务品牌亮相,平安福茶叶泡袋,雍正吃茶叶蛋,茶叶容易沉底劳务品牌,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带动就业能力强,是推动产业发展

带动就业1286万人年产值近3000亿元——湖北省第四批十大劳务品牌亮相

带动就业1286万人年产值近3000亿元——湖北省第四批十大劳务品牌亮相,

  平安福茶叶泡袋,雍正吃茶叶蛋,茶叶容易沉底劳务品牌,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带动就业能力强,是推动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下,我省努力将劳务品牌打造为“促进就业、返乡创业、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城乡发展”五张名片,全省涌现出了184个劳务品牌,实现了“一县一品”创建格局,相关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人,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动能。

  今年,省人社厅认定了“湖北省第四批十大劳务品牌”,十大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达128.6万人,直接关联企业14483个,年产值2930.6亿元。日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我省新认定的十大劳务品牌,了解他们的兴起与现状。

  恩施州是我国重要的茶树原产地和茶马古道的组成部分,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茶基地,有上千年的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恩施玉露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我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唯一蒸青针形绿茶,利川红被誉为“人间至味”。恩施一红一绿制茶师制作的“恩施玉露”“利川红”在武汉东湖茶叙上成为国事用茶,礼遇国宾。

  恩施州现有茶园面积180万亩,2021年干毛茶总产量达到13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6776元。“一片叶子”带动83万茶农脱贫致富,茶产业成长为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州通过授权的恩施玉露企业101家、利川红146家,每年就地就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2万多个,恩施“一红一绿”从业规模达25万人次。

  当地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创新“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综合发展”模式,开展制茶师相关技能培训,提供人才保障,培养了8位湖北省技术能手、国家一级高级技师129人,国家二级技师70人,培养茶叶加工工、茶叶精制工、茶艺师、评茶员等4237人。当地计划,到2025年,推动恩施“一红一绿”综合价值力争达到400亿元,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兴起,勤劳的新洲人凭“一把泥刀走天下”的本领,得到建筑市场的好评。

  近年来,新洲区人社局按照 “培育品牌促就业、扶持企业稳就业、帮扶创业带就业”的指导理念,政策引领支撑企业发展,加强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引进人才厚植发展根基,跟踪服务当好坚强后盾,全力做好“新洲建筑工”劳务品牌创建培育服务工作。

  新洲建筑领域从业人员一度达到17万人,形成集建筑施工、装饰工程、设计咨询为一体的产业链,全区具有二级以上施工总承包建筑企业165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2家、一级资质企业75家、二级资质企业88家),三级施工总承包企业232家,“新洲八建”“新洲七建”“新洲十建”等三家建筑企业入围“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多年实现了年产值突破千亿元、税收超20亿元、带动15万人就业、工人的人均年收入近10万元的良好局面。新洲区更被原建设部授予“建筑之乡”的美誉,辛冲镇被授予“鲁班镇”的称号,声名远扬。

  当地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依法管理,市场运作,科学开发,永续利用”的总体原则,推动绿松石产业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轨道。目前,已形成以竹山绿松石为中心,辐射十堰城区、郧西、郧阳区等绿松石产业链,竹山绿松石产品占据全国绿松石市场90%以上的份额,市场主体已达5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及限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交易额近100亿元,产品远销海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竹山县依托职业技术院校与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班,通过师带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大师、工艺美术大师定向培养,依靠十堰(竹山)绿松石抖音直播基地常年开展电商主播培训,不断壮大绿松石雕刻与销售从业人员队伍,致力打造特色产业技能型劳务品牌。截至目前,已培植绿松石雕刻加工8000余人、绿松石销售人员17000余人,实现人均稳定就业年收入均在10万元左右,每年新增就业岗位3500人。

  潜江是中国“服装之城、裁缝之乡”,纺织服装产业是潜江传统优势产业,“一刀剪”“看体裁衣”是潜江裁缝的拿手绝活。

  近年来,潜江市擦亮“潜江裁缝”劳务品牌,制定扶持政策,统一品牌运作,传授独特技能、扩张品牌效应,“潜江裁缝”这一长久生存在江汉平原民间的缝纫艺人大军,走俏大江南北。

  通过技能培训,潜江建立了“职业培训育苗、实习基地育才、本地企业育牌”的“潜江裁缝”技能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学校、基地、企业的学习锻炼,做到了免费参训,快速成才。在就业创业方面,“潜江裁缝”凭借技术好、勤劳诚信等特点,形成闻名全国的一支就业大军,近18万“潜江裁缝”在全国各地就业,开办纺织服装企业1600多家。

  潜江计划,持续擦亮“潜江裁缝”劳务品牌,扩张品牌效应,以打造纺织服装千亿产业为目标,加快形成“一总部、一核心、三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勤劳、智慧的监利毛市人不甘贫穷落后,外出从事面点生意。

  从最初的“一块案板、两根擀面杖、三口之家”包子家庭作坊起步,到目前以集团形式的发展。以毛市镇为代表的监利面点师从业人员多达10万余人,开设的门店3万余家,年收入高达80多亿元的劳务金字招牌。“监利面点师”相继亮相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展示交流会、湖北省创业就业博览会等赛会,参加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会,在全国100个优秀劳务品牌票选中荣获第二名。

  监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面点产业,成立劳务品牌推广领导小组,谋划布局面点产业集聚化发展。通过“政府搭台、老板唱戏、品牌比武、社会参与”的方式,连续开展17届监利面点师培训暨技能比武大赛,举办三届监利面点美食文化节。市人社局开展送技术下乡,远赴华南、西南等地区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举办和参与各类赛会及论坛活动,累计受益人数近20万人次,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面点人才。

  随县位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被称为“天然养菇场”,充足的日照、北亚热带季风环流带来的充沛雨量,孕育出菇质肥厚、味道鲜美、香味浓郁的香菇品质。据统计,全国每出口5个香菇,就有1个产于随县。走出国门的香菇,不仅牵动世界的味蕾,更让随县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种植和加工出口基地。

  近年来,随县主动挖掘地域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人力资源优势,扶持了一批大型资金技术型的龙头企业,并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香菇全产业链条发展,成功培育出“香菇种植工”这一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全县10多万户农民从事香菇种植,创造与香菇相关的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

  随县计划,到2025年,全县香菇种植规模达4亿袋,干菇产量8万吨,产值500亿元,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解决40万农村和城镇劳动力就业问题;香菇出口创汇6亿美元以上,集中连片建设40个香菇出口基地,建设3—5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牌。

  上世纪90年代末,京山对节白蜡园艺师把曾作烧柴的对节白蜡开发成盆景家族中的极品,深藏大山的对节白蜡逐渐远销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成为城市的“美容师”,家庭的“小森林”,蜚声海内外的同时也创下单个盆景180万的记录。

  京山每年培训对节白蜡园艺师500多人,常年行走各地的1000多名对节白蜡园艺师,凭着手中的剪刀,每年创造劳务收入2亿元。

  截至目前,京山对节白蜡园艺公司达到390多家,年产值120亿元,带动京山1000多名脱贫劳动力共同致富。

  京山还建立了4.5万亩对节白蜡省级自然保护区、1000亩对节白蜡产业园、23公里园艺产业景观带,推进对节白蜡种苗繁育、园艺景观、大中小微盆景、根雕艺术、工艺品加工、文旅、餐饮、直播带货等三产融合发展,从事相关产业人数超过5.6万人。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带动下,大冶殷祖古建已经形成了规划、设计、生产、施工全产业链条。扬园林建筑之美 ,铸千古铜都之梦,这里的古建工匠们,凭靠勤劳的双手,秉承祖传的工艺,一凿一铲,一刀一笔用砖瓦、檐椽、陶土、泥坯、木雕、漆绘,建造出了一批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亭台楼阁、庙堂宫宇等现代古建筑奇观。“殷祖古建”是一张享誉全国的大冶名片,为大冶赢得了“中国古建之乡”的美誉。

  大冶殷祖古建,全市相关企业达126家,其中具有一级仿古建筑资质的公司25家,直接关联的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市场业务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每年均有15万大冶殷祖古建师在全国各地从业。大冶市古建技术培训学校常年举办各类培训班,年培训人数可达3800余人,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培训各类技能型人才11.2万人。如今,随着产业集聚、定位鲜明、配套完善、功能齐备的劳务品牌特色产业园区——殷祖古建一条街建成,古建文化产业园呼之欲出,大冶殷祖古建已成为大冶重点打造的三大产业名片之一。

  米酒在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孝感米酒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副其实的老字号。

  近年来,孝感乘势而上,通过挖掘本地孝道文化、弘扬特色米酒文化、统一行业生产标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完善产业利益机制等举措,以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助推特色劳务品牌建设,精心打造“孝感米酒师”劳务品牌,拓展城乡居民就业渠道,将米酒“土特产”变成孝感人的“金饭碗”。从地方风味小吃到湖北名特产品、到孝感“城市名片”,孝感米酒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产业经济的转变。

  据统计,孝感米酒生产企业有34家,季节性、临时性小作坊小企业20多家,带动糯米加工、包装、运输等企业30多家。孝感米酒占全国米酒市场的85%,整个米酒相关产业链实现产值40亿至60亿元以上,“米酒还数孝感好”成为市场共识。

  产业有根基,就业有潜力。孝感米酒产业涉及上下游相关行业就业人员达30万,成为孝感劳动力良性转移的就业新名片。

  襄阳是有着“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美誉的千年古城,有着2800多年的文化名城。“襄阳牛肉面”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饱含地方饮食文化精粹,中央电视台在2014年播出了《舌尖上的襄阳牛肉面》后让全国人民耳熟能详。

  当地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名店引领、群众主体”的总体原则,将规范、培训、产业化和推广襄阳牛肉面纳入政府工作日程,推动襄阳牛肉面产业“走出去”发展,实现打造一个品牌、壮大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的目的。目前,襄阳牛肉面劳务品牌在全国共开设襄阳牛肉面馆(企业)近8000家,带动就业5余万人,年产值接近50亿元,一碗面端出了一条产业链。

  近年来,襄阳人社部门投入培训资金5000余万元,积极培育襄阳牛肉面劳务品牌,委托襄阳技师学院编撰培训教材,制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完成襄阳牛肉面制作师的技能培训考评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各培训机构和各代表门店共计培训人数超万人,实现人均稳定就业年收入15万元,每年新增就业2000人。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