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茶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好茶资讯

好茶资讯

非遗 清末民初时的信阳八大茶社

中国好茶网2023-08-06好茶资讯湖南鼎南茶叶
茶猫茶叶怎么样,湖南鼎南茶叶,茶叶中的茶黄,非遗清末民初时的信阳八大茶社,茶猫茶叶怎么样,湖南鼎南茶叶,茶叶中的茶黄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

非遗 清末民初时的信阳八大茶社

非遗 清末民初时的信阳八大茶社,

  茶猫茶叶怎么样,湖南鼎南茶叶,茶叶中的茶黄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信阳毛尖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本次申报。信阳茶历史悠久,萌于秦汉,发展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文脉传承延绵不绝,即便在清末民初恶劣的环境中,也产生“信阳八大茶社”,并艰难成长,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抹亮色。

  清末民初,信阳是河南为数不多的产茶地之一,民间力量不断推动茶叶生产与发展。当时国内茶社兴起、茶叶复兴,政府认识到茶叶经济的重要性,1915年成立了指导茶叶生产的机构——茶叶公所。茶叶公所所长由茶社社长们轮流担任,并成立有董事会,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新技术、新行情,对茶社的经营也发挥了重要的统筹指导作用。信阳茶叶公所将信阳出产的茶叶统称为“烘青绿茶”,其中信阳五云(车云、天云、集云、云雾、连云)、两潭(黑龙潭、白龙潭)出产的茶叶被称为“豫毛峰”,其余信阳各地出产的茶叶被称为“豫毛青”。

  1915年,在美国的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信阳精心准备的茶叶被国民政府推荐展出,一举获得金质奖章,这是信阳第一次获得的茶类大奖。信阳茶人大受鼓舞,他们纷纷开辟新茶园,扩建制茶作坊,改善茶叶加工技术,茶叶产量和质量短时期内得到极大的提升,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传统信阳毛尖炒制工艺”,并延续至今。同时,甘以敬、陈雨人、薛温伯、蔡竹贤、王选青、刘墨香等茶人积极响应,集股筹资,先后在信阳西、南部山区开荒种茶和复垦老茶园,相继成立元贞、宏济(车云)、裕申、广益、森森(万寿)、龙潭、广生、博厚等八大茶社,开办了专门经营毛尖的茶庄,信阳茶迎来了中兴时期。

  元贞茶社。据《信阳县志》记载: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驻信阳缉私拿统领(即用武装管理商业市场盐税的职务)、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发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以敬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人,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这是信阳有史以来第一个茶叶生产组织。震雷山位于信阳市区的浉河南岸,海拔340米,山上有两石沼,其水极其清冽,是著名的信阳八景--“雷沼喷云”所在地。《重修信阳县志》记载:“相传有龙潜于内,人以石投下,则表然作声,如雷震然。天将雨即有浮云笼罩,故称‘雷沼喷云’,是为信阳八景之一。其双尖形如乳峰,尤为奇特。清末邑人于其麓种茶,味甚佳。上有真武术庙(雷锋寺),每年三月三日香火甚盛,咸、同年间人修寨避难”。浉河、东双河依山而过,云雾缭绕,适宜种茶。元贞茶社当时发展茶园30余亩、茶树3万余窝,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数年后,产茶500多斤,但是由于销路欠佳,生产茶叶除了分送各个股东和亲友外,其余积压在山,导致生产无法继续扩大。到了民国时期,茶社开始逐步发展,茶山达60多亩,茶树达6万余窝,年产茶1600多斤,年获利折合银元650元。

  宏济茶社(车云茶社)。创建于1910年,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西部80多公里的董家河车云山上,与湖北接壤。山上地形似盆状,因此当地百姓取名为“仰天窝”。海拔578米,经常云雾环山缭绕,似车轮滚动,因此在光绪三十二年更名为“车云山”。这里不但以白云绕山引人,而且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宜种茶。早在光绪年间,山上有个叫偿的和尚在主峰千佛塔南坡种茶2亩多,茶叶品质甚佳,分发给一些绅士品尝,很受赞扬。因此,1910年,甘以敬邀请陈义坦、陈玉轩、王选青、陈相庭等共50多人集资人股,每股5串,每串千文,共集资2000多股,合计制钱1万多串。陈玉轩当选为社长,王选青为会计,陈相庭为经理,向道署衙门备案,领得执照,又派人到湖北咸宁、安徽六安、浙江杭州西湖等地购买茶种,雇当地农民上山开荒种茶,又重金请来安徽的吴著顺、吴少堂茶师来做技术指导。宏济茶社是信阳有史以来第一个合股集资的茶叶生产组织,经过3年的努力,种茶80亩、8万余窝。1913年开始试采,试采典礼上用松枝扎了茶门,还邀请了股东和信阳各界知名人士上山,大摆筵席,燃放鞭炮,合影留念。社长陈玉轩亲自撰写对联:“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人去云做车。”当年共采制干茶叶300多斤,除了社长、会计每人送二斤做酬劳外,每个股东和来宾都赠送茶叶一斤半斤不等,余下的全部卖给城内的“同盛酱园”零售。股东中有人将茶叶赠送北京、天津、开封等地的亲友,车云山龙井也因此逐渐出名。后为了和知名的西湖龙井媲美,车云山所产的茶叶更名为“车云山龙井”,将“宏济茶社”更名为“车云茶社”,又开辟新茶园,扩建新茶房。三四年后,车云山上茶园面积达到了80多亩,有茶树8万多窝,茶农10余户。车云毛尖有了名气后十分畅销,在城内专门开设了“车云茶庄”,茶叶远销到郑州、汉口、西安、北京、天津等地。当时的车云毛尖虽色泽鲜嫩,白毫遍布,香高味浓,但茶条尚不够细直。1924年,吴家店镇人吴彦远到茶社当雇工专门炒制茶叶,改“握把”炒为“散把”炒,改不抓条为“抓条、甩条”等。创新后的工艺使得茶条细园紧直,锋苗显露,外形更加美观,更令人喜爱,这也为“信阳毛尖”的独特制作工艺定了型。随着毛尖声誉鹊起,茶叶生产日盛,茶园逐渐扩大,车云山上茶园面积达到了100余亩,年产茶3000多斤,年获利1500银元。

  裕申茶社。创建于1911年,坐落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南部柳林乡甘家冲村的孙家冲,地处浅山区,贴近京广铁路,交通方便,土质肥沃。看到种茶有望的甘以敬召集12人人股,建立裕申茶社,种茶30余亩,数年后产茶500多斤。在茶社的带领下,附近的农民也纷纷开山种茶。1938年,日寇侵占信阳,茶社的茶园大面积荒芜,只有群众零星小片茶园还在生产。日寇投降后,军队抓丁拉夫,土匪出没,茶园荒芜,生产衰落。

  广益茶社。1912年建立,坐落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东双河乡震雷山山麓的观音堂胜泉寺。这里风景宜人,先人曾在此建立寺庙,寺庙前清泉自石缝中溢出水质甘甜,大旱不竭,如投石水中,则声如震雷。每当天将下雨之时,云自沼出,有如喷状,被当地人称为圣泉。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曾在歌咏家乡的诗歌中写道:“震雷山头石潭水,夜月蛟龙行雨归。青春下与沧溟会,白日常闻霹雳飞。”信阳知州张钺诗歌中写道:“鸿钧通窃处,雷沼在山巅。薄蔼初浮水,浓云已布天。篆丝重迭吐,簇练半空悬。散作崇朝雨,千树溉稻田。”如此优越的环境,最宜种茶,因此余子芸、僧廉泉等26人集股筹资建立茶社,开垦茶园60多亩,植茶6万多窝,年产茶1000余斤,年获利银元700元。后因战乱匪祸,日军在这里建立高山哨所,雷沼成了日寇的洗浴池,沼水淤积,再无清泉流出,山上茶园也因此战祸而生产不振,茶园逐渐荒废。

  万寿茶社。创建于1913年,初名为森森茶社,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的万寿山上。王子谟、僧空尘等32名股东集资筹建,种茶4万余亩。后来各个茶社实行“标包制”,李逢春承包了该社茶园,定期7年。茶叶采制季节有司火1人、炒工8人、烘茶工2人,并有专人做饭、管账、监督管理生产,年产茶800多斤,可卖银元700多元。鼎盛时期的茶园有茶树9万余窝,年产茶2500多斤。李逢春自己没有茶庄,茶叶生产开支都从几家大茶店预支款资,茶叶下来后再交给茶店销售,以每斤便宜1角钱作为利息。新茶下来后,还要给主管部门和茶社股东分别赠送一些优质茶叶,如赠送县劝业所1斤、省实业厅1斤、北京中央政府3斤、每个股东1至3两不等。当时毛尖每斤批发价格为银元一块四五,零售3元2角,最高时达4元8角。

  龙潭茶社。创建于1915年,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西南80多里的浉河港乡之名潭——黑龙潭,该地泉水凛冽,群山环绕,山上常年云雾弥漫,土质肥沃,是种茶的良好地。李有芸、强石生、易宣山等12人集资人股在此建立茶社,开辟茶园40余亩,兴盛时达到100余亩,年产茶3000余斤,获利银元1600元。日军侵占信阳后,人民忙于奔命,茶事无人问津,茶园就此荒芜。

  广生茶社。创建于1915年,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西60余里的董家河镇深山,与湖北接壤。主峰高耸入云,海拔800多米,终年雨雾烘托,朝辉晚霞,风光迷人,古有“远观楚豫天地小,近看浉淮眼底宽”之句。早在明代,此处建立有鹰寺,又名仙寺,有“武陵盛景”之美誉。杨子述、蔡玉山等29人集资人股,在山坳处开荒种茶100余亩,兴盛时产茶3000余斤,销售到南阳、开封等地,城内的唐记、怡记两个茶庄专门销售广生茶社的毛尖茶。1919年,茶社也实行“标包制”,股东会推选热心种茶的张玉生为经理,雇用何运堂承包经营,与社长订立合同,同时到法院备案,合同规定春茶(头茶)、二茶(夏茶)不超过45天,夏至后7天必须停采,以利养树。每年按照生产情况,给股东送一定数量的茶叶,其余自行处理,自负盈亏。日军侵占信阳后,茶园一度荒芜。1955年,从南湾水库库区迁移来180多人,开始在政府指导下在此建立新型茶园,在东山坡新辟茶园180余亩,西山坡原有的75亩茶园也进行了改造,成为今日信阳毛尖的重要产地之一。

  博厚茶社。创建于1919年,位于今日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西部50多里的董家河乡白马山。白马山海拔636米,相传为仙马饲养之处,东岭昂起似马首,西岭低如马尾,中岭平坦似腰,形似骏马一匹,山下西河弯弯经过,两岸丛山峭壁,河水清澈。1919年,由张玉生、周天赐等人集股筹建在此先开荒植茶3万余窝,后发展到茶园50多亩、茶树5万余窝,年产茶1500斤,获利银元600元。据新中国成立初年信阳县政府《调查材料》记载:“博厚山,初有5万余窝茶树,因连年无力兴修,现仅存好茶6千余窝,二等茶树1万4千余窝,往年产量达1500斤,现年产量只有400斤,茶园已经荒芜。”

  民国初年信阳成立的五大茶社,加上清朝末年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后因抗日战争的战乱,它们或衰落,或关停,却在短短数十年期间,对信阳茶文化、茶习俗和茶产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八大茶社”注重引进优良茶树,不断改良炒制工艺,让信阳毛尖炒制工艺日趋完善,1913年产出品质极佳的本山毛尖茶,将其命名为“车云毛尖”。昔日的团茶不复存在,绿茶种类增多,茶社将信阳出产的茶叶统称为“烘青绿茶”,其中信阳四云(车云、天云、集云、云雾)、两潭(黑龙潭、白龙潭)出产的茶叶被称为“豫毛峰”,其它各地出产的茶叶被称为“豫毛青”。除了当时较为著名的“八大茶社”外,一些本地乡绅也积极开山种茶,如清末云南道台凌羽中告老还乡后,在潢川县带领农户发展家庭茶园,带动潢川茶叶兴起。

  随着“八大茶社”的建立,沉寂数百年的信阳茶文化快速复兴。在繁华的市中心,众多茶馆临街而立,为茶客提供高品质的水和茶,“浉河中心水,车云山上茶”就此传开。依河傍水的茶馆轩窗开阔,茶客冲茶小憩,扶窗看蓝天白云,俯首观浉河水韵,品茗下棋,不亦乐乎。“八大茶社”的崛起,为清末民初的信阳茶带来了短暂的复兴,时至今日,人们还念念不忘“八大茶社”的荣光。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