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茶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中国好茶

中国好茶

“云茶”制茶技艺成功申遗!它们是

中国好茶网2023-01-18中国好茶卖茶叶的青青
除湿的茶叶,卖茶叶的青青,茶叶收藏价值,“云茶”制茶技艺成功申遗!它们是,除湿的茶叶,卖茶叶的青青,茶叶收藏价值11月30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会议公布的消息获悉,“中国

“云茶”制茶技艺成功申遗!它们是

“云茶”制茶技艺成功申遗!它们是,

  除湿的茶叶,卖茶叶的青青,茶叶收藏价值11月30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会议公布的消息获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已有43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继续位居世界第一。

  今年,我国唯一申报项目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所在地范围涉及福建、北京、浙江、安徽、云南、湖南、四川、江苏、广东、江西、河南、湖北、贵州、广西、陕西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来自云南的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茶俗(白族三道茶)、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列其中。

  另据了解,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即世界遗产大会)将于2023年上半年召开,届时,“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将接受审议。

  据相关报道称,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制茶师根据当地的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民众的多种需求。而饮茶和品茶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介绍,云南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至唐代,普洱茶已远销内地和西藏。宋代,在“茶马互市”的贸易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普洱茶销行更广,出现了“士庶所有,皆普洱茶”的盛况。清代,普洱茶被列为贡品,朝廷增设官茶局专司有关的茶事。

  云南普洱茶主要产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和勐海县等地,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宁洱县普洱茶制作技艺又称“贡茶制作技艺”,是当地茶工在千百年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而逐步形成的。

  茶叶采摘开始前须先行祭礼。仪式结束后,制作开始,制茶者按一定标准严格选择采摘地和采摘时节,遵照具体技术要求,以手摘方式采选原料。

  原料备齐后即进入杀青揉晒环节,以特定工艺将鲜叶加工成晒青茶。随后是蒸压成型,即通过蒸、揉、压、定型、干燥、包装等工序将晒青茶制成各种成品茶。

  普洱贡茶独特的传统制作技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的生产流程则成为现代普洱茶工艺研发的基础。

  云南省勐海县是世界茶树发源地之一。1939年,著名茶人范和钧创建勐海茶厂,生产“大益”牌普洱茶,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大益”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茶叶品牌。2006年,“大益”普洱茶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

  大益茶制作技艺的关键在于拼配和发酵。拼配是根据各个茶叶品种的特点进行有效、合理的组合,取长补短,以弥补单一品种之不足;发酵是指“人工后发”的特殊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的研究成功为普洱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云南文旅发布公众号消息,滇红顾名思义是“云南红茶”。1939年,冯绍裘先生在临沧凤庆县以“大叶种”为原料成功试制工夫红茶,这就是滇红的由来。

  与其他红茶不同,滇红以凤庆大叶种茶为原料,其色更艳、香更浓、味更醇,分别有“滇红工夫茶”“滇红碎茶”“滇红特形茶”。滇红工夫茶较为常见,适宜冲泡清饮。

  滇红可与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媲美,但它制作工艺更加精细,深受国外消费者的喜爱。1952年,凤庆就被列为出口红茶基地县,当时1吨滇红可以换回10吨钢材。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故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它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10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

  沱茶历史悠久,明代谢肇淛的《滇略》一书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为沱茶的早期形式。1902年,大理喜洲白族商帮永昌祥在下关开设第一家茶叶精制加工厂,加工紧茶和饼茶,标志着沱茶工艺的诞生。

  沱茶生产是一门特殊的技艺,百余年来,白族人民用这种技艺生产的产品曾经通过著名的“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滇西北、西藏和四川等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特别在藏胞中影响极大,在一百多年来的各民族友好往来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在南诏时期即作为南诏王招待各国使臣的饮茶礼,是对宾客的最高礼遇。后流传到民间,保留并发展延续至今。三道茶的基本制作是以茶为底料,加入各种佐料调制成不同口味的茶饮。这种调饮茶被大理白族人民发挥到了极致,完全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并成为白族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环。

  三道茶,即:头道苦茶、二道甜茶、三道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就是三道茶的特点。大理白族三道茶不仅在口感上独具特色,更寄寓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记者根据文旅中国微信公众号整理的消息获悉,据德昂族的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记载,德昂族是我国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

  茶是德昂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他们以茶树作为图腾来崇拜,视茶树为自己的保护神和始祖神。在德昂族的生活里,有“早上一盅,一天威风;中午一盅,干活轻松;下午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的说法。

  德昂族的酸茶,史书称之为“谷茶(或者沽茶)”。德昂族酸茶取材于古老的大叶种茶树,酸茶的制作方法比较独特,其技艺有两种:一是土坑法,二是陶器法。土坑法是指,将鲜茶叶采摘回家后,用新鲜芭蕉叶包裹茶叶,放入事先挖的深坑内埋7天左右,然后将茶叶取出在阳光下揉搓并晒2天,待茶叶稍干时又将其包裹放回深坑内3天,取出晒干便可泡饮。陶器法是指直接利用陶罐腌制酸茶。

  对我省茶产业来说,“云茶”技艺申遗成功,无疑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6个非遗项目,代表着我省6种传统制茶技艺得到广泛认可。

  从我省2021年茶叶产业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出,2021年,我省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071亿元,较上年增长7%,全省实现了“千亿云茶”发展目标,未来将以推进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的跨越。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省成品茶产量37.4万吨,较上年增4.7%,其中普洱茶16.1万吨, 红茶7.2万吨,绿茶13.3万吨。不仅如此,“云茶”品牌价值也在不断凸显。2021年,“普洱茶”品牌价值达73.52亿元,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2位,获中国地标品牌声誉90.02分,居第一位。“滇红工夫茶”品牌价值35.15亿元,位居第21位。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