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茶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好茶中国

好茶中国

现场|来试人间第二泉:历代茶画茶书“惠山茶会”

中国好茶网2022-09-30好茶中国中国茶叶营销
福建武夷山茶叶,中国茶叶营销,茶叶店转让,现场|来试人间第二泉:历代茶画茶书“惠山茶会”,福建武夷山茶叶,中国茶叶营销,茶叶店转让,无锡是江南茶文化重镇,自茶圣陆羽评定无锡惠山石泉为天下第二泉后,泉茶文化自此兴盛。明清两季

现场|来试人间第二泉:历代茶画茶书“惠山茶会”

现场|来试人间第二泉:历代茶画茶书“惠山茶会”,

  福建武夷山茶叶,中国茶叶营销,茶叶店转让,

  无锡是江南茶文化重镇,自茶圣陆羽评定无锡惠山石泉为天下第二泉后,泉茶文化自此兴盛。明清两季,以惠山茶会为代表的江南茶事,成为极富人文色彩的文化符号,备受人们的喜爱。一汪泉水,孕育出集茶诗、茶文、茶画、茶书于一体的茶事大观。

  9月28日,无锡博物院年度特展“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开幕,展览以“惠山茶会”为主题,联合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全国十余家博物馆,展出百余件展品。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丁云鹏煮茶图》《文嘉二泉图卷》《沈周碧山吟社图》、明永乐款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清竹茶炉、清陈鸣远东陵南瓜壶等明星展品悉数亮相。

  无锡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 素无崇山之胜,其辖内惠山属天目山支脉,最高峰不过三百余米。这座普通的山林却因与茶结缘,而在江南山水中脱颖而出,成为历代文人徘徊吟咏之处。

  中唐以前,惠山虽有江淹《过历山》等诗文,但并未引起世人过多关注。直到茶圣陆羽的造访,惠山才声名鹊起。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七世纪中叶,陆羽来到惠山,著有游记《惠山寺记》。他评定天下泉水20种,认定庐山康王谷洞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该泉为裂隙泉,经松根浸淫,千岩涤滤,甘冽可口。故后人又将惠山泉称为陆子泉,也称天下第二泉。

  此次展览主题名称“来试人间第二泉”则出自苏轼诗作。大文豪苏轼生性放达,率真而为,不仅是一位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也是一位美食家。苏轼曾与另一位书法家、茶学专家蔡襄斗茶切磋,结果席间蔡襄以惠山二泉水取胜,从此无锡二泉水成了苏轼心里挥之不去的梦。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至七年(1074)五月之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曾两次来惠山拜谒钱道人,迫不及待地带着御赐贡茶来无锡惠山试二泉水。饮下这杯茶,当即灵光乍现,吟诗一首“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此后苏轼对二泉水念念不忘,诗中屡屡提及。

  天下第二泉及惠山茶会名重天下后,历代茶客不远千里前来汲取二泉水,关于二泉煮茶的著名诗篇、画作亦是数不胜数。此次展览展出的文徵明次子文嘉《天下第二泉图卷》可以一窥当时吴地雅人们的赏游去处,文嘉描绘的是二泉实貌,从图中可以看到,明中晚期二泉的形制已经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几乎一样,分为上池、中池、下池。文嘉此作为小青绿着色,行笔松秀稳实,皴染秀润,画境幽澹。款署:“天下第二泉图,万历辛巳三月三日,茂苑文嘉写。”万历辛巳年(1581)文嘉八十一岁,故为其晚年作品。二泉图后有李梦阳行楷书七言《奉谢惠山泉诗》一首,书法用笔严谨细致,具有浓厚的书卷气。

  一幅明代项圣谟的《琴泉图轴》则刻画了储存泉水的方式。惠山泉因宜茶极受人们的欢迎,成为了当时人们馈赠的珍贵礼品。人们将惠山泉置于陶罐中运输出去,因为运输泉水不易,总结了许多运输保鲜的方法。宋《记白鹤泉》载:“惠山当二浙之冲,士大夫往来者贮以婴瓶,以靠封竹络,渍小石其中,犯重江,涉千里,而达京师。”宋人“渍小石其中”,通过放置小石在泉水中来保持泉水新鲜。另外还有一种沙洗保鲜法,周煇《清波杂志》载惠泉“顷岁亦可至于汴都,但未免瓶盎气,用细沙淋过,则如新汲时,号拆洗惠山泉。”也就是用细沙将水过滤一下,去掉其尘污杂味。

  明代书画家沈周曾有两次无锡惠山行,第一次在友人秦夔、李应祯陪同下,沈周分别拜谒了周文襄公祠、华孝子祠,游历了读书台、宿于听松庵。

  1482年,秦夔之父秦旭于惠山倡建“碧山吟社”,吟社的具置,“在慧山(惠山)之麓,若冰洞之前,黄公涧之上,陆子泉之右。”这个由本地民间文士自发组成的文学社团,自成立以来便蜚声江南。吟社发起时共由十位“斯文老人”组成,秦夔因身在武昌并不在列。秦旭对加入吟社的人员有着严格的标准,并认真地按月组织开展雅集活动,寒暑无阻。每次活动,主办者都会设立命题,社员们据而作诗结集。碧山吟社的成立,为惠山平添一处新的人文景观。碧山吟社成立时,沈周虽未莅临,但亦有所耳闻,并应秦家之邀为“梁溪十老”绘像以为留念。

  沈周为吟社十老所绘制的画像,后来可能被多次复制并流传,现藏首都博物馆的《碧山吟社图》或许便是其中之一。在画卷的后半部分,画家以经典的雅集图式描绘了正在吟诗行乐的诸老。而他们所置身的环境,更是被精心描绘下来。从画卷前部那标志性的二泉亭与泉池,以及同样出现于沈贞画作中的茂林修竹,还有远处郁葱的山峦,无不提醒着观者这里便是惠山。

  在现存于秦家后人所刻的《寄畅园法帖》中,我们还能看到他当年为此图所写的题跋。在题跋中,沈周将秦旭与东晋时创立庐山白莲社的东林寺高僧慧远相提并论——正如当年与秦夔一同在虎丘夜游时他们所期许的那样,结庐人境的心愿最终在惠山实现了。

  甘泉泠冽,山林幽谷,自南朝湛挺在惠山东麓修建历山草堂开始,历代环山筑舍者众,一大批寺观名园、山居庵舍先后在惠山建造起来,逐渐形成了人文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江南胜景。

  此次展览用展厅的整个中心大厅展出了明代“松”画家宋懋晋的《寄畅园五十景》,此册所画为无锡寄畅园五十景,除第一开有落款的所画为全景外,园内共49景。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的惠山东麓,毗邻惠山寺。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名“南隐”“沤寓”。明正德年间,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沤寓房”并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秦金过世后,由其族人后辈改园名为“寄畅园”。

  目前我们看到的寄畅园为清末民国时期概貌,1949年后我国政府对寄畅园也陆续有修复,格局已与明代不同,从宋懋晋的画中,可以一窥明代寄畅园样貌。

  明代丁云鹏《煮茶图》也是无锡博物馆的重要藏品,该作品创作时间是丁云鹏的早中期,设色清劲秀丽,线条繁复严谨,铁画银钩的精品。该作以文人于玉兰树下竹炉烹茶,极具文人之气,风雅至极。

  画中主人公左手掐指盘腿而坐,低头沉思,正在等待煮茶完成。一老妪、一中年仆人正在忙碌着煮茶的工作。而画中竹炉整体为上圆下方形,炉身以竹皮编织为竹篾纹,炉口呈圆,炉下为中空四方形,四边框各以圆柱为架,形制与典籍中“圆上而方下”描述一致。

  明才子唐寅一生嗜茶,绘有多幅茶画,如《烹茶图》《品茶图》《事茗图》《琴士图》等。其中,《事茗图》在存世茶画中堪称一绝。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一幅故宫博物院藏《弘历摹唐寅事茗图卷 》。

  原画中,唐伯虎自题:“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賚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吳趨唐寅。”钤“唐居士”。“事茗”姓陈,为王宠友邻,与唐寅交往甚密,唐寅以陈氏名号为题作此图,并将事茗二字嵌入题诗中。原图布局别出新意,层次分明,虚实相生。近景巨石侧立,墨色浓黑,皴擦细腻。石后房舍清雅,屋中主人临窗品茗。原作中有乾隆御笔题记:“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罏沦茗绿杯持。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虎丝。甲戌闰四月雨余,几暇偶展此卷,因摹其意,即用卷中原韵题之,并书于此。御笔。”乾隆摹本水平不俗,不少学者认为或有画师参与。

  此次展览也展出了诸多茶具器皿,如故宫博物院藏竹茶炉和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南京博物院藏陈鸣远东陵南瓜壶等。

  康熙、乾隆在1684年至1784年间,有14次游历驻足惠山。乾隆对惠山极其推崇,南巡时既已对竹茶炉盛名仰慕不已。竹茶炉由明惠山寺高僧性海和尚所创制,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性海和尚请湖州竹工制作了一具烹泉煮茶的竹茶炉,高不满尺,上圆下方,状如道家乾坤壶。竹炉制成,取二泉水,扫松烹活火,情趣盎然,引起文人们的广泛兴趣,九龙山人王绂专为竹炉绘图赋诗,王达为之作记,社会名流竞相唱和,成为明代惠山之盛事。此后百余年,竹炉流转遗失。

  乾隆第一次巡幸无锡即“啜饮于竹炉山房时,案列古玩,皆不注视,惟于古竹茶炉,再三抚玩”,后又命吴地竹工仿制携带回京。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至少为自己各处的茶室订制二十座以上的竹茶炉,此件为原藏于故宫重华宫内。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瓷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全世界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

  绵延百年的竹炉茶会,将江南士子汇集于此,围炉品茗、舒放性灵,引领一代饮茶风尚。如今的茶事活动正以一种百花齐放的形式进行重构,但无论如何变化,它依旧承载着那份优雅而从容,依旧满足我们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锡是江南茶文化重镇,自茶圣陆羽评定无锡惠山石泉为天下第二泉后,泉茶文化自此兴盛。明清两季,以惠山茶会为代表的江南茶事,成为极富人文色彩的文化符号,备受人们的喜爱。一汪泉水,孕育出集茶诗、茶文、茶画、茶书于一体的茶事大观。

  9月28日,无锡博物院年度特展“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开幕,展览以“惠山茶会”为主题,联合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全国十余家博物馆,展出百余件展品。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丁云鹏煮茶图》《文嘉二泉图卷》《沈周碧山吟社图》、明永乐款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清竹茶炉、清陈鸣远东陵南瓜壶等明星展品悉数亮相。

  无锡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 素无崇山之胜,其辖内惠山属天目山支脉,最高峰不过三百余米。这座普通的山林却因与茶结缘,而在江南山水中脱颖而出,成为历代文人徘徊吟咏之处。

  中唐以前,惠山虽有江淹《过历山》等诗文,但并未引起世人过多关注。直到茶圣陆羽的造访,惠山才声名鹊起。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七世纪中叶,陆羽来到惠山,著有游记《惠山寺记》。他评定天下泉水20种,认定庐山康王谷洞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该泉为裂隙泉,经松根浸淫,千岩涤滤,甘冽可口。故后人又将惠山泉称为陆子泉,也称天下第二泉。

  此次展览主题名称“来试人间第二泉”则出自苏轼诗作。大文豪苏轼生性放达,率真而为,不仅是一位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也是一位美食家。苏轼曾与另一位书法家、茶学专家蔡襄斗茶切磋,结果席间蔡襄以惠山二泉水取胜,从此无锡二泉水成了苏轼心里挥之不去的梦。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至七年(1074)五月之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曾两次来惠山拜谒钱道人,迫不及待地带着御赐贡茶来无锡惠山试二泉水。饮下这杯茶,当即灵光乍现,吟诗一首“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此后苏轼对二泉水念念不忘,诗中屡屡提及。

  天下第二泉及惠山茶会名重天下后,历代茶客不远千里前来汲取二泉水,关于二泉煮茶的著名诗篇、画作亦是数不胜数。此次展览展出的文徵明次子文嘉《天下第二泉图卷》可以一窥当时吴地雅人们的赏游去处,文嘉描绘的是二泉实貌,从图中可以看到,明中晚期二泉的形制已经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几乎一样,分为上池、中池、下池。文嘉此作为小青绿着色,行笔松秀稳实,皴染秀润,画境幽澹。款署:“天下第二泉图,万历辛巳三月三日,茂苑文嘉写。”万历辛巳年(1581)文嘉八十一岁,故为其晚年作品。二泉图后有李梦阳行楷书七言《奉谢惠山泉诗》一首,书法用笔严谨细致,具有浓厚的书卷气。

  一幅明代项圣谟的《琴泉图轴》则刻画了储存泉水的方式。惠山泉因宜茶极受人们的欢迎,成为了当时人们馈赠的珍贵礼品。人们将惠山泉置于陶罐中运输出去,因为运输泉水不易,总结了许多运输保鲜的方法。宋《记白鹤泉》载:“惠山当二浙之冲,士大夫往来者贮以婴瓶,以靠封竹络,渍小石其中,犯重江,涉千里,而达京师。”宋人“渍小石其中”,通过放置小石在泉水中来保持泉水新鲜。另外还有一种沙洗保鲜法,周煇《清波杂志》载惠泉“顷岁亦可至于汴都,但未免瓶盎气,用细沙淋过,则如新汲时,号拆洗惠山泉。”也就是用细沙将水过滤一下,去掉其尘污杂味。

  明代书画家沈周曾有两次无锡惠山行,第一次在友人秦夔、李应祯陪同下,沈周分别拜谒了周文襄公祠、华孝子祠,游历了读书台、宿于听松庵。

  1482年,秦夔之父秦旭于惠山倡建“碧山吟社”,吟社的具置,“在慧山(惠山)之麓,若冰洞之前,黄公涧之上,陆子泉之右。”这个由本地民间文士自发组成的文学社团,自成立以来便蜚声江南。吟社发起时共由十位“斯文老人”组成,秦夔因身在武昌并不在列。秦旭对加入吟社的人员有着严格的标准,并认真地按月组织开展雅集活动,寒暑无阻。每次活动,主办者都会设立命题,社员们据而作诗结集。碧山吟社的成立,为惠山平添一处新的人文景观。碧山吟社成立时,沈周虽未莅临,但亦有所耳闻,并应秦家之邀为“梁溪十老”绘像以为留念。

  沈周为吟社十老所绘制的画像,后来可能被多次复制并流传,现藏首都博物馆的《碧山吟社图》或许便是其中之一。在画卷的后半部分,画家以经典的雅集图式描绘了正在吟诗行乐的诸老。而他们所置身的环境,更是被精心描绘下来。从画卷前部那标志性的二泉亭与泉池,以及同样出现于沈贞画作中的茂林修竹,还有远处郁葱的山峦,无不提醒着观者这里便是惠山。

  在现存于秦家后人所刻的《寄畅园法帖》中,我们还能看到他当年为此图所写的题跋。在题跋中,沈周将秦旭与东晋时创立庐山白莲社的东林寺高僧慧远相提并论——正如当年与秦夔一同在虎丘夜游时他们所期许的那样,结庐人境的心愿最终在惠山实现了。

  甘泉泠冽,山林幽谷,自南朝湛挺在惠山东麓修建历山草堂开始,历代环山筑舍者众,一大批寺观名园、山居庵舍先后在惠山建造起来,逐渐形成了人文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江南胜景。

  此次展览用展厅的整个中心大厅展出了明代“松”画家宋懋晋的《寄畅园五十景》,此册所画为无锡寄畅园五十景,除第一开有落款的所画为全景外,园内共49景。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的惠山东麓,毗邻惠山寺。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名“南隐”“沤寓”。明正德年间,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沤寓房”并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秦金过世后,由其族人后辈改园名为“寄畅园”。

  目前我们看到的寄畅园为清末民国时期概貌,1949年后我国政府对寄畅园也陆续有修复,格局已与明代不同,从宋懋晋的画中,可以一窥明代寄畅园样貌。

  明代丁云鹏《煮茶图》也是无锡博物馆的重要藏品,该作品创作时间是丁云鹏的早中期,设色清劲秀丽,线条繁复严谨,铁画银钩的精品。该作以文人于玉兰树下竹炉烹茶,极具文人之气,风雅至极。

  画中主人公左手掐指盘腿而坐,低头沉思,正在等待煮茶完成。一老妪、一中年仆人正在忙碌着煮茶的工作。而画中竹炉整体为上圆下方形,炉身以竹皮编织为竹篾纹,炉口呈圆,炉下为中空四方形,四边框各以圆柱为架,形制与典籍中“圆上而方下”描述一致。

  明才子唐寅一生嗜茶,绘有多幅茶画,如《烹茶图》《品茶图》《事茗图》《琴士图》等。其中,《事茗图》在存世茶画中堪称一绝。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一幅故宫博物院藏《弘历摹唐寅事茗图卷 》。

  原画中,唐伯虎自题:“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賚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吳趨唐寅。”钤“唐居士”。“事茗”姓陈,为王宠友邻,与唐寅交往甚密,唐寅以陈氏名号为题作此图,并将事茗二字嵌入题诗中。原图布局别出新意,层次分明,虚实相生。近景巨石侧立,墨色浓黑,皴擦细腻。石后房舍清雅,屋中主人临窗品茗。原作中有乾隆御笔题记:“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罏沦茗绿杯持。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虎丝。甲戌闰四月雨余,几暇偶展此卷,因摹其意,即用卷中原韵题之,并书于此。御笔。”乾隆摹本水平不俗,不少学者认为或有画师参与。

  此次展览也展出了诸多茶具器皿,如故宫博物院藏竹茶炉和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南京博物院藏陈鸣远东陵南瓜壶等。

  康熙、乾隆在1684年至1784年间,有14次游历驻足惠山。乾隆对惠山极其推崇,南巡时既已对竹茶炉盛名仰慕不已。竹茶炉由明惠山寺高僧性海和尚所创制,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性海和尚请湖州竹工制作了一具烹泉煮茶的竹茶炉,高不满尺,上圆下方,状如道家乾坤壶。竹炉制成,取二泉水,扫松烹活火,情趣盎然,引起文人们的广泛兴趣,九龙山人王绂专为竹炉绘图赋诗,王达为之作记,社会名流竞相唱和,成为明代惠山之盛事。此后百余年,竹炉流转遗失。

  乾隆第一次巡幸无锡即“啜饮于竹炉山房时,案列古玩,皆不注视,惟于古竹茶炉,再三抚玩”,后又命吴地竹工仿制携带回京。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至少为自己各处的茶室订制二十座以上的竹茶炉,此件为原藏于故宫重华宫内。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瓷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全世界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

  绵延百年的竹炉茶会,将江南士子汇集于此,围炉品茗、舒放性灵,引领一代饮茶风尚。如今的茶事活动正以一种百花齐放的形式进行重构,但无论如何变化,它依旧承载着那份优雅而从容,依旧满足我们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很赞哦!